| 常用成语词典 |
当前位置:成语知识 |
| 三条腿的青蛙不好找,三个字的成语真不少。 |
| 时间:2025/6/23 17:08:15 浏览量:130 |
我们平常所说的成语,多是四字。可有些成语,看上去实在不像是成语,比如下面这些三字成语。
【执牛耳】 【来源】《左传·鲁定公八年》: 卫人请执牛耳。 【释义】古代诸侯举行盟会,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儿牲血,主持盟会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并饮或以血涂抹在嘴唇,以示诚意,所以用“执牛耳”指做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一字师】 【来源】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 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释义】比喻一个人虚心学习的胸怀,即使比自己多认识一个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为自己的老师。 【阿堵物】 【来源】《世说新语·规箴》: 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遶牀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释义】即钱。“阿堵”为六朝时口语“这个”意。时人王夷甫因雅癖而从不言“钱”,其妻故将铜钱堆绕床前,夷甫晨起,呼婢“举却阿堵物” ( 搬走这个东西 ) ,仍不言。 【杯中物】 【来源】 晋·陶潜《责子》: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释义】杯子中的东西,主要特指酒。 【掉书袋】 【来源】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 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释义】指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 【池中物】 【来源】《三国志·周瑜传》: 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释义】原是周瑜所用的一个比喻,说刘备雄心勃勃,并不甘心蛰居一隅。后用以比喻胸无大志、安于现状之士。 【方外人】 【来源】李颀 《古今诗话·诗瓢》: 唐末蜀州有唐求,放旷踈逸,方外人也。 【释义】指不涉尘世或不拘世俗礼法的人。 【刀笔吏】 【来源】《战国策·秦策五》: 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 【释义】古时用笔在竹简上写字,写错了,用刀刮去重新写。指撰写公文或状词的人。 【东道主】 【来源】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年》: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释义】东道主指的是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西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客人由南来,则称主人为北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闭门羹】 【来源】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 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释义】一个姓史的高级妓女,不愿接待下等客时,就饷之以羹,以表婉拒。客人见羹即心领神会而自动告退了。现指主人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 【钓鳌客】 【来源】《列子·汤问》: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释义】钓:钓钩;鳌:传说海中的大龟。比喻有豪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东家丘】 【来源】《魏书·邴原传》: 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 【释义】孔丘的西邻不知孔丘的才学出众,轻蔑地称之为“东家丘”。指对人缺乏认识,缺乏了解。后常用为才高而不被世人所识者的典故。喻指圣贤未被世人认识。 【探玄珠】 【来源】《叔苴子·外编》: 昔人闻赤水中有玄珠也,相与沐而探之。 【释义】比喻不懂装懂,一知半解。 【瓦上霜】 【来源】唐·张籍《赠姚怤》: 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 【释义】屋瓦上的冰霜。比喻存在的时间极短。 【中山狼】 【来源】曹雪芹《红楼梦》: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释义】形容那种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执箕帚】 【来源】《吕氏春秋·季秋纪》: 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万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山,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 【释义】执:拿。指要打扫卫生。古时借指充当臣仆或妻子。 【一瓣香】 【来源】宋·陈师道《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 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 【释义】一瓣:即一炷香。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沾泥絮】 【来源】宋·参寥《答杭妓》: 消得留春春且住。不比杨花,轻作沾泥絮。 【释义】指沾上泥土的柳絮不再飞扬。比喻人心情孤寂,不因外界影响而动心 |
![]() |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