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成语知识
李世民用一个成语挽救了唐朝,崇祯对这个成语不屑一顾,丢了天下
时间:2023/7/23 15:50:20   浏览量:2892

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乍一看两人貌似没有多大可比性。前者是开创盛世、功业煌煌的千古一帝,后者则是国破家亡的亡国之君;李世民处在唐朝的上升期,崇祯处在明朝的衰亡期,两者所处的时空幻境也大有区别。实际上,李世民所处的时代还是唐朝起步阶段,百战之余江山残破,国境周边强敌环绕,西北有吐谷浑、北方有薛延陀、铁勒族等,哪个都是地方千里、士马精强的强邻,唐朝的边防形势一度很不乐观。

但李世民却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又一场危机,最终让新生的唐朝站稳了脚跟。其中,武德九年的“渭水之盟”,是一个最能体现李世民才能的事件。当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最终成功当上了大唐帝国皇帝。但玄武门之变余波未了,李唐皇族骨肉相残,大动干戈,让朝野民间时局动荡。太子建成的残余势力还未肃清,遥远的北方又传来了让整个唐朝为之震动的消息。突厥部族颉利可汗,率领大军大举南下攻击唐朝,兵锋直指长安。

在隋末唐初的天下大势中,北方的颉利可汗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颉利可汗骁勇善战,善于用兵,麾下拥众十余万,还都是清一色的精锐骑兵,来去如风战力强悍,对于当时中原所有的军阀而言,颉利可汗都是一个死神一般无法抗衡的强敌。无论是威震河东的刘武周,还是称雄河北的窦建德,抑或是不可一世的西秦霸王薛举,都对颉利可汗畏之如虎,不但不敢与之为敌,反而千方百计与之交好。

就连唐高祖李渊,也对颉利可汗十分忌惮。他先后主动派遣刘文静、宇文歆等重臣,携带重礼出使颉利可汗,与之结盟,竭力避免与颉利可汗交恶。但颉利可汗胃口越来越大,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想倚仗手中雄兵与唐朝争夺天下,所以才会趁着玄武门之变的良机,出兵攻打唐朝。当时唐朝大军分驻各地,长安守备空虚,况且李世民把大军召集过来,也没有几分把握能打赢颉利可汗。新生的唐朝面临灭顶之灾。

然而如此险恶的局面,却被李世民轻松化解。《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对大臣们说了一个成语:“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老子》,原文是“将欲夺之,必姑与之”,先付出一定代价麻痹对方,再瞅准时机给予其致命一击。李世民深知此时凭唐朝国力不足以与颉利可汗抗衡,于是主动放低姿态,请求与对方讲和。双方在渭水便桥订立盟约,唐朝“倾府库赂以求和”,几乎把府库倾囊以授,换来了颉利可汗退兵。李世民用这个成语挽救了唐朝,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仅仅四年之后,养精蓄锐的唐朝兵强马壮,与颉利可汗决一死战,在恶阳岭大获全胜,活捉了颉利可汗。

相比之下,崇祯皇帝在面对危机时,明显不如李世民。他本来也可利用这个成语保住江山,但他却不屑一顾,最终丢了天下。明朝末年,崇祯面临的最大困局,就是关外皇太极和关内李自成的内外夹攻,让崇祯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整天拆了东墙补西墙,结果哪一头也打不好。关外的清军进攻,吸引了明朝绝大部分的精锐部队,使得关内李自成等义军队伍始终不能被彻底剿灭。

而清朝由于疆域有限,人口少底子薄,在与明朝持续十余年的拉锯战中,也已经民穷财尽,损失惨重,因此皇太极先后多次主动要求与明朝讲和,让崇祯出一笔银子,相当于宋朝的岁币,每年付给清朝,换来双方停战。对明朝而言,在当时形势下,这是唯一的破局之策。采用“将欲取之,必姑予之”这个成语,先出一笔银子稳住清朝,然后崇祯就可以集中兵力,把关外的精锐调入中原,全力剿灭李自成,先平定内患,然后就能腾出手全力对抗清朝。明朝末年的局面才有翻盘的机会。

然而崇祯却不懂得灵活权变之策,不顾实际情况,对“将欲取之,必姑予之”不屑一顾,死命维护天朝上国的面子,对清朝的议和要求要么直接否决,要么犹豫不定,最终错失良机,铸成大错,丢了江山。

参考史料:《资治通鉴》、《明史》


软件著作权加急登记
审计报告

 >> 友情链接
胰字的意思 周公解梦 太原纯铁 太原房屋检测报告 跨境导航 康軒論文 OGSM 考神题分网 算八字网 短信验证码平台 乌鲁木齐铁艺护栏 北京车牌出租中介 挂机方案计划研究中心 中图分类号在线查询 MXIC代理商 吉林AAA信用等级证书 古德英汉词汇 信息安全服务资质网 投资移民 出国留学中介 在线字典 太原网站建设 cqlhw.cn 江苏AAA信用等级证书 京东e卡回收 uniswap 米律 币安官网下载 东莞保安公司 币安app官网下载